来源:澎湃新闻
2023-06-20 09:07:18
近日,“考研名师”张雪峰在直播中表示“要把理科590分报考新闻的考生‘打晕’”,并指出“新闻学专业难找工作”,引发社会舆论热议。对此,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振东相继公开发声,驳斥张雪峰的观点,进一步引爆舆论场。
(资料图)
事实上,近年来,每逢高考季,劝退填报新闻学等所谓“天坑”专业的声音都会不绝于耳,而“新闻无学”的论调在此番争议之前也已在新闻学界、业界流传多年。
“根据社会判断理论,人们会以自己已有的立场作为锚点比较和选择性处理外部信息。立场越极端,选择越挑剔,此时TA的接受域很窄,拒绝域很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建国试图从学术理论框架分析这场争议,“通俗地说,就是这样的人特别苛刻,对立场相反的观点当然会拒绝,但连非常客观中肯的观点也会拒绝,只接受那些与自己立场极为接近的(也很极端的)观点。”
在他看来,“关于考研是否要选新闻专业,张雪峰老师的观点可以算是一个极端,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小强教授的观点也可视为另一个极端(相对而言),而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的观点论述还是较为公允中肯的,但受‘社会判断’作用的影响,他的观点仍然被持极端立场的人完全拒绝。对这些人而言,相信即看见,而不是看见才相信。公允中肯的观点很难渗透进入他们的脑子。”
至于“学新闻是否有前景”这场争议的核心议题,邓建国认为,“总的来看,对新传专业,爱者恒爱,不爱者恒不爱,不知爱或不爱者,可以将选择交给投硬币……但如果你问我要不要报考传播学,我会说,先了解自己,然后去看看传播学的相关研究和观点,如果有些隐约的兴趣,可以考虑报考,但其实本科学啥无所谓,只要你认真学就行了,人生道路很长,慢慢调整都可以。”
作为媒体从业人员的代表,杜强也在其文章中表达了对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淡然心态。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杜强回忆说,“刚毕业那几年,因为最简单的消息也写不好,我也曾抱怨过新闻教育,但现在的想法截然不同……如今想来,4年的新闻教育留下的最重要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大言不惭地讲,留下了对一种人格的向往。”
他写道,“后来从业10多年,我无数次从媒体同行的身上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关心时事,清楚新闻媒体对一个健康的社会意味着什么;他们拥有职业的技能,更拥有职业的底线,襟抱坦然。”
与此同时,舆论争议另一方的张雪峰,其从实用主义出发,以就业为导向衡量高校的一个专业,也有看起来合理的依据——“当下,学新闻传播的学生中有80%是没有从事本行业的。新闻传播曾经是很好的专业,因为那个时候媒体兴盛,电台、报纸、电视台,还有网站的编辑记者,现在呢?每个人都是自媒体。”
面对传统媒体走向衰落、经济环境影响就业形势的大背景,新闻学界、业界不少声音并不认同张雪峰的观点。
比如,南方都市报社副主编王佳表示,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媒体下一步将如何迭代发展,存在着众多新的、巨大的发展机遇。在这样一个多元声音并存的互联网环境下,对传播逻辑的准确理解与应用,其实是很多行业工作都需要的。
他认为,新闻专业毕业生并不一定要去媒体找工作。新闻的本质是提炼信息、找准受众、推动信息有效传播,同时控制风险。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则指出,张雪峰对大学生该如何选择专业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下中国社会很多群体对大学教育应该有用,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的认知。这种诉求固然没错。但是,上大学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也是一种人生的经历,它是知识的拓展、人性的锤炼、精神的滋养、自我的丰富与更新。如果只以是否能找到好工作作为新闻传播专业是否值得学的标准,未免有些狭隘。
“关于高考选报志愿,我没有什么经验与忠告。我只想说,不要把成年人世界中的势利与偏见灌输给少年人。各位少年,只管听从内心的召唤,大胆去试错吧。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天定写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