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洋网
2023-08-19 18:04:30
在助残工作领域,心智障碍青年就业一直是推动“融合”过程中最大的难题。2019年,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发起的一项调研显示,即便是广州,真实就业的心智障碍青年不超过4%,而这一比例近年一直难以突破。心智障碍者想要获得一份工作,不仅需要社会怀有爱心,同时需要社会搭建完善的支持体系。但不少助残工作者直言,这个过程中,问题出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为心智障碍者搭建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就业转衔支持,便显得尤为重要。
记者走访了解到,近年来,社会多方不断推动心智障碍青年职业转衔,并在这个过程,不断探索突破,也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问题所在。要让心智障碍青年的就业不再成为“小概率事件”,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一家社会组织的努力,而是多方面的联动。
职业培训后“心青年”到瑰丽酒店接受在岗实习锻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们为心智障碍者开设职业转衔培训
当心智障碍(主要包括孤独症、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和脑瘫等)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该何去何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这曾是一个不小的问题。2013年前后,广州扬爱的家长会员们通过数据调研,收集了当时特需人士(以心智障碍者为主)的教育及就业情况,向有关部门表达诉求,得到各方积极回应。
彼时,广州市教育局首次在3所职业学校开办启能班,为轻度智障和孤独症学生提供中职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轻度智障和孤独症学生职业教育零的突破,至今未曾中断。但要实现推动心智障碍者从校园走向社会,此举远远不够。一位助残工作者透露,“过去这些年,虽然启能班的模式得到了推广,但受限于系统性支持有限,专业师资不足,在启能班,更多时候是期望孩子学会一些生活自我管理技巧,甚至只要求其能力不退化,没有更多的专业力量和精力想怎么推动就业。”
在就业支持方面,广州扬爱启动了职业转衔培训等相关公益行动;今年,该家长机构更是得到了第十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资助项目支持,进一步为即将从职业中学毕业或刚从职业中中学毕业不久的心智障碍青年开展职业转衔培训。
“转衔”指的是从人生的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过渡。在每一个过渡转衔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角色、任务、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改变,往往会产生不适应和各种困难,需要准备和支持。一位助残工作者表示,即便心智障碍者接受了一些基本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但在工作意识、自我决定、团队合作等方面其实较少考量,也极难适应从特殊学校等保护性环境到真实的工作岗位,这时,其实需要方向明确的就业转衔支持。
广州扬爱相关负责人表示,其职业转衔培训由职业培训和岗位实践两部分构成。职业培训将分为三周即三个阶段进行,而岗位实践则包括例如去到酒店、烘焙店等多个真实场景在岗训练。
据了解,第一周学员们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自我分析,学习科学规划生活,培养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第二周,学员们可以在课堂中学习沟通技巧、情绪管理、金钱管理、出行规划和时间管理等职业素质,明晰实现就业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到了第三周,学员们已经在为正式进入职场而做准备,他们会畅谈自己的职业理想,并进行情景模拟,深入感受职场社交、着装和面试准备等,希望在经历这一系列的课程培训和外出体验后,学员们学习和掌握就业所必备的一些基本技能。而岗位实践则为学员们提供了技能学习和运用的机会,尝试在烘焙店、推销岗位以及洗车店将课堂所学实践于真实场景,迈出向真实就业努力的第一步。
用人单位HR对“心青年”开展招聘面试
这只是一个起点,他们仍需更漫长的支持
是不是十多天之后,心智障碍者就具备了真实就业的能力和决心?上述负责人表示,实际上,职业转衔培训更多是提供一个改变的契机和开始,而真实的社会是复杂的多元场景,无论是独立出行的能力还是团队协作能力,都需要泛化和延伸,与此同时,工作意识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位助残工作者分析道,就以“独立出行”为例,这是融入社会和外出就业的基础能力之一,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担心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可能性,大家都不敢放手,孩子也不敢”。在就业转衔的培训中,他们也会培训和鼓励孩子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令参与转衔的助残工作者感到欣慰的是,事实上,不少心智障碍青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可以突破这一瓶颈。有一位心智障碍青年母亲从未在交通出行上放手,但在职业转衔培训中,第一次尝试放手,“过程当中也遇到不少问题,比如坐错站,比预定时间晚回,但遇到每一个问题时,最终都能指引孩子成功”。她感慨:“这一次,终于知道,原来我也可以尝试对他放手。”
心智障碍青年小颂为了这个培训,穿梭在31站地铁和3站公交之间,母亲也从最初的精神高度紧张,转变成偶尔在手机上看看小颂的共享位置,等待劳作一天的小颂回家。广州扬爱相关负责人表示,不敢放手是很多家长的常态,但在掌握了技巧和能力后,家长们也会在群里互相鼓励彼此迈多一步。
除了独立出行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和就业意识在推动真实就业的过程中也相当重要。一位助残工作者依旧记得一个场景:下午两点,学习了“合作意识”的心智障碍青年在发现另一名学员没有跟上大部队时执意留下等他,而被等待的心智障碍青年也在当天的培训心得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收拾书包太慢,小伙伴们都站在门外等我,这让我感受到了来自集体的温暖”。
就业意识的培养需要和“开发岗位”形成紧密的衔接,机构也为此做了不少努力和联动,“但大前提还是大家必须先把能力提升起来”,而转衔只是一个开始。对此,在不少助残工作者看来,在探索转衔服务后,完整的就业支持体系仍需要持续性引导和支持,单个社会组织力量有限:“需要不同领域的社会组织通力合作,当服务能实现连贯性,一个心智障碍者的能力提升才有更清晰的路径可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苏赞 实习生:皮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关键词: